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对食品卫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。
现在,不论是饭店后厨,还是街边小吃摊儿,制作食物的人戴口罩,戴手套几乎已经成了标配。在很多食客心里,这也是最基本的卫生要求,否则就代表着“不干净”。
经常在美食短视频的评论区看到这样的灵魂拷问:手套都不戴,做出来的东西能吃吗?
近日,一位食客与饭店阿姨的对话,意外掀起了一场关于餐饮卫生的真实讨论。
视频拍摄者是一位年轻的小伙子,他到一家饭店用餐,在路过后厨门口时,偶然看到一位衣着整洁的阿姨正在忙碌。不过,让他皱眉头的是,这位阿姨干活时没戴手套。
“阿姨,您怎么不戴手套呀?” 他忍不住问道。
阿姨抬起头,看着眼前这个小伙儿,和自己孩子差不多的年纪,放下手里的抹布从容答道:“为啥要戴手套呢?难道我们的手很脏吗?你妈妈在家做饭的时候,她戴手套吗?”
小伙儿一时语塞,见他没吭声儿,阿姨接着说道:“我戴给你看看你就明白了!”
于是,阿姨找了一副手套戴上,随即演示起来。
“我工作的时候,如果发现桌面脏了,需要拿抹布擦一下。下一秒我可能需要去架子上拿一些菜下来,或者需要取盘子取碗。但是这个手套刚接触过抹布,已经脏了,我是不是得换一个?一会儿我可能又需要扫一下地面,或者倒垃圾,那还得把前面的手套再换回来……”
“人的手掌的敏感度是很高的,我现在拿抹布擦了桌子,手指间会有抹布上的油渍水渍。我会觉得黏黏滑滑得不舒服,会习惯性地立刻去把手洗干净,然后再做别的事情。”
“相反,如果我戴了手套,拿完抹布后就不会觉得手不舒服,可能就会戴着脏手套直接去接触食材,直接拿锅碗瓢盆。就算我能做到做一件事换一副手套,你有怎么保证所有后厨的人都不嫌麻烦?”
“现在你觉得,是戴手套更干净?还是不戴手套勤洗手更干净呢?”
阿姨的话让小伙子陷入沉默。仔细想想,若后厨全程戴手套操作,确实存在不少现实问题:擦完桌子的手套直接拿食材,难道不算污染?频繁换手套既耽误出餐速度,又可能因一时疏忽传递细菌。
更关键的是,很多大饭店的后厨老手都明白:手套只是一层屏障,真正的卫生在于双手的即时清洁。
有餐饮从业者在评论区点赞:“阿姨说的是大实话!我们后厨师傅都是勤洗手、勤消毒,比戴着手套摸东摸西靠谱多了。”
也有网友分享经历:“见过戴着手套却不洗手的厨师,手套反而成了细菌温床,还不如不戴。”
笔者以前也想不通这个问题,餐饮工作者戴帽子、戴发套,是为了避免头发、头屑等掉进饭菜里,戴口罩是为了防止说话时口水喷到饭菜里,那戴手套是为了什么呢?
烹饪食物过程中,有不少精细性操作,因此不能戴厚手套,通常都是那种非常薄的塑料一次性手套。双手即便看起来脏,也不过是一些油、面粉、调料、水渍之类的残留,难道比塑料直接接触食物还要脏吗?
这就好比以前很多人在外面吃东西,都要在碗上套一个塑料袋一样。这么做是担心碗刷的不干净,殊不知那个塑料袋直接接触食物,是危害更大的“不卫生”。
不要扯什么“食品级”,也不要盲信什么符合哪些哪些标准。今年315晚会刚报道过,那些贴身用品(一次性内裤,卫生巾等)的包装盒上都写着符合标准,结果怎么样呢?
现在连食材本身的安全问题都搞得一塌糊涂,你敢相信一个塑料袋是干净卫生的?相信那些,真还不如相信小吃摊老板的碗是洗干净了的。
另外,我此前专门跟一个牛肉板面店的老板聊过这个问题。他坦言,给碗套袋,主要是为了不用刷碗,旧袋一扔,新袋一套就能接着用,比刷碗省时省力多了。尤其是中午忙的时候,能大大提高碗的利用率和供给速度。
一开始他都会问一下顾客,要不要套袋儿?后来发现大多数人都要求套袋。这才引申出了第三个作用:能让吃饭的人觉得更干净卫生。
对于在路边摆摊儿的来说,水是最难解决的问题,刷碗和频繁洗手用水量都很大。塑料袋和一次性手套的出现,把这两个问题都解决了,顾客还觉得干净,简直是一举多得。
有一种干净,只是“看起来干净”;而有一种卫生,看起来却好像不干净。真正的卫生,也不是靠一副手套就能保证的。
顾客眼中的“卫生”有时只是表面形式,而真正的食品安全藏在细节里。就像那位阿姨演示的,洗手频率、工具消毒、食材新鲜度,远比一副手套更能决定后厨的卫生水准。
2024 年某食品安全调研报告显示,超 60% 的餐饮卫生投诉聚焦 “看得见的瑕疵”(如异物、污渍),而对食材过期、交叉污染等深层问题的关注度不足 30%。
这就像我们总盯着厨师有没有戴手套,却忽略了冰箱里的肉是否新鲜,砧板是否生熟分开。
普通人的手在洗过之后,是可以满足制作食物的卫生标准的,除非这个厨子有皮肤病,或是有手心容易出汗等问题,则必须佩戴手套来加以隔离。
您觉得,后厨卫生的关键到底是什么?是手套这样的 “硬件”,还是洗手消毒这样的 “软件”?欢迎讨论。
敬请点赞、转发、关注。
力创配资-在线配资平台-配资专业股票配资网站-深圳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