聊起“中华”烟,你脑子里会蹦出什么词?“国烟”、“#优质作者流量激励计划#高端”、“有面子”?估计八九不离十。那鲜红的包装,烫金的天安门,好像从诞生那天起,就自带一股“贵气”。但要是跟你说,这根正苗红的“中华”,最早里头卷的,是地地道道的美国烟叶,你会不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?
这事儿,就得从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说起。
1949年,新中国成立,百废待兴。当时国家层面的交往应酬,规格很高,但有个小细节,挺尴尬的。招待外宾,或者开一些重要会议,桌上摆的,大多是“茄力克”、“白礼氏”这些洋烟。你想想看,一边是咱们当家作主人的豪情壮志,一边是递到人家手里的外国货,这心里多少有点不是滋味。
据《上海烟草志》记载,当时主政华东的领导同志,就向中央反映过这个问题。说白了,就是咱们也得有拿得出手的国产品牌,得有自己的“门面”。这事儿,很快就传到了毛主席那里。
毛主席本人是个老烟民,对烟的品质自然有要求。更重要的是,他从国家形象的高度看待这个问题。他指示,要“生产我们自己最好的卷烟”。这个任务,光荣又艰巨,最后落在了当时中国卷烟工业的摇篮——上海。
命令下达到当时的国营上海烟草公司(也就是后来的上海卷烟二厂),要求只有一个:不计成本,用最好的原料,最好的技术,做出一款能代表新中国的顶级卷烟。时间是1950年,抗美援朝战争的阴云已经密布,在这样的背景下,这个任务更添了一层特殊的意义。
任务接了,难题也来了。要做顶级香烟,什么最关键?烟叶。
咱们现在都知道,河南许昌的烟叶是宝贝,但在上世纪50年代初,国内的烟叶种植和处理技术,说实话,跟世界顶尖水平还有差距。当时公认最好的烟叶,产自美国的弗吉尼亚州。要做“最好”,就得用最好的料。
这可咋办?当时中美关系已经很紧张了,直接进口根本不可能。好在,上海作为曾经的“远东第一大都市”,解放前囤积了大量物资,其中就有一批顶级的美国进口烟叶。这批烟叶,就成了“中华”烟最初的“芯”。
你听着是不是觉得有点魔幻?在那个高喊“抗美援朝,保家卫国”的年代,代表国家脸面的香烟,用的竟然是来自“对手”国家的原料。
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特殊之处。一方面是意识形态上的壁垒分明,另一方面,是为了国家建设,在具体操作上又表现出了惊人的务实和灵活。为了“最好”,可以暂时放下出身论,只看品质。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,现在回头看,依旧让人佩服。
当时的上海烟草公司,把这批珍贵的美国烟叶拿出来,组织了厂里最有经验的老师傅们,成立了专门的研发小组。这些人,很多都是在旧上海的洋烟厂里练出来的,一辈子都在和烟叶打交道。他们捻着金黄的烟丝,凑在灯下,反复品吸、对比、调配,寻找那种最醇和、最能代表“中国气派”的味道。
据说,当时为了保密和保证品质,整个研制过程都是在与外界隔离的环境下进行的。每一道工序,从选叶、醇化、切丝到卷制,都要求做到极致。可以说,“中华”烟从一开始,就被注入了“不惜工本,精益求精”的基因。
烟芯是美国的,那“脸面”必须是中国的,而且要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中国的。
“中华”这个名字,据说是由当时上海市的领导亲自定的,大气磅礴,直抒胸臆。包装设计更是煞费苦心。最终的版本,我们今天依然很熟悉:大红底色,配上烫金的天安门和华表。
这个设计,在当时绝对是石破天惊。红色,是革命的颜色,是喜庆的颜色,也是中国的传统色。天安门,是新中国成立的象征,是国家的心脏。天安门两旁的华表,则源于中国古代的图腾柱,寓意着倾听民意、广开言路。
把这几个元素组合在一起,传递出的信息非常清晰:这烟,代表的是一个崭新的、强大的、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。它已经超越了一包普通消费品的范畴,成了一个政治符号和文化图腾。
1951年2月,“中华”烟正式投入生产。第一批“中华”烟,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“混血儿”——美国的烟叶,中国的包装,上海的技术。它没有在市场上公开售卖,而是作为“特供”,专门用于招待外宾和国家级的会议活动。能抽上它,在当时就是一种身份和级别的象征
用美国烟叶,终究是权宜之计。一方面是库存总有用完的一天,另一方面,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大国,核心原料受制于人,这始终是个隐患。
“中华”烟诞生后不久,国家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寻找能替代进口烟叶的国产优质烟叶。这个重任,落在了河南。河南的土壤和气候条件,尤其是许昌一带,非常适合烟草种植。
为了种出能媲美弗吉尼亚烟叶的顶级烟草,国家投入了大量科研力量。农业专家和烟草技术人员,深入田间地头,从育种、栽培、烘烤等各个环节进行技术攻关。许昌的烟农们,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。
这个过程,是漫长而艰苦的。烟叶这个东西,很讲究“水土”,也很考验“手艺”。烘烤的火候、醇化的时间,差一点,味道就千差万别。上海烟厂的老师傅们,也一次次地跑到河南,和当地的技术人员一起研究。
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中期,经过十多年的努力,许昌产的优质烤烟终于能够独当一面,在香气、油分、色泽等各项指标上,都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。也是从那个时候起,“中华”烟的配方开始逐渐调整,用国产烟叶逐步替代了库存的美国烟叶。
最终,“中华”烟完成了一次脱胎换骨,从一颗“美国芯”换成了一颗地地道道的“中国芯”。这次转变的意义,远比更换原料要深刻。它标志着中国烟草工业从依赖模仿走向了独立自主,是我们国家在农业和轻工业领域取得巨大进步的一个缩影。
换了“国芯”的“中华”烟,地位反而更高了。
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它都是普通老百姓遥不可及的存在。它更多地出现在新闻电影里,出现在招待外宾的宴会上,出现在干部们开会的桌子上。它成了一种“特供”的代名词,代表着一种特殊的待遇和认可。
改革开放以后,“中华”烟才慢慢飞入寻常百姓家。但即便如此,它也从未放下身段。在婚丧嫁娶、人情往来的各种社交场合,“中华”烟常常扮演着“硬通货”的角色。递上一根“中华”,似乎话都不用多说,面子、尊重、诚意,就都在这烟雾缭绕中了。
力创配资-在线配资平台-配资专业股票配资网站-深圳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